3月31日 本周媒体回顾

缺席的中国消费者
蒙特利尔《新闻报》介绍了一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迈克尔.佩蒂斯的新书:《大调整:贸易,冲突和世界经济前面的险峻道路》。佩蒂斯多年来在中国生活和任教,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佩蒂斯认为,尽管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是中国的消费者没有分享这个成就。具体说来,中国的个人消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这个比例大约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和其他经济大国相比就差得更远。佩蒂斯说,这是不应该发生的情况。以中国经济发展的程度,正常情况下应该有更多的人进入中产阶级,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

佩蒂斯认为,中国的工资水平低于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增长。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另外,工人无法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农民工更是缺乏基本的保护。

偏低的工资水平和低汇率造成了财富从工人流向雇主,从普通家庭流向制造商。这当然会伤害人们的消费能力。另外,佩蒂斯认为,被污染的环境、能源补贴、土地拆迁,这些都是隐藏的消费税,共同拖住了国内消费水平的后腿。

佩蒂斯说,过去十年来,中国的工资水平翻了一番,但是生产力增长了两倍。这实际上如同政府对制造商的变相补贴。但是,厂商虽然有更大的利润,却没有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招数。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尽量出口。在目前的汇率下,将会造成更大的贸易逆差。

加拿大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鸿沟

《环球邮报》报道说,去年,安大略省圭尔夫市的汽车部件公司Linamar招了50名菲律宾维修工、电工、机械工等技术工人。该公司的高管之一哈森弗雷兹表示,之所以不远万里地跑到太平洋彼岸去招工,是因为在加拿大没有办法招到足够的、能够从事这些工种的人。

然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Linamar所在的安大略省的失业者上个月超过50万人。在加拿大全国,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问题是似乎没有多少年轻人选择那些一毕业就能找到工作的专业。哈森弗雷兹说,不仅仅是技工领域,工程、财会等行业也存在同样问题。似乎在求职者的技能和招聘公司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一个鸿沟。

有些批评者认为,雇主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培训员工,并且提高某些工种的工资。还有些人认为加拿大可以借鉴别的国家的做法。在德国等国家,学徒制和在职培训非常普遍,雇主、工会、学校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也更加密切。

另一方面,就业咨询顾问麦纳认为,要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加拿大还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和帮助原住民、移民和残疾人就业,这三个群体目前在就业市场的参与度都不理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重新调整就业、培训和工作场所。

预测就业市场的需求是有风险的。即使是就业顾问也很难保证现在热门的专业过几年还会继续热门,或者某一工种现在的要求今后不会发生变化。

麦纳认为,就加拿大的总人口来说,目前的就业短缺问题还不算太严重。但是随着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就业市场会面临更严峻的形势。目前加拿大有44%的人口属于不适于就业的年龄段,但是到2036年,这个比例将达到65%。麦纳说,这将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税收和消费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章分类:国际
标签:

您看到错别字或其他错误了吗? 点击这里!

由于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将无限期关闭评论。 我们的社交网络仍然开放并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