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康有为二三事》将于9月8号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欧洲首映。

纪录片《康有为二三事》将于9月8号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欧洲首映。
Photo Credit: Evans Chan

低调导演陈耀成思考康有为的当代意义

收听

最新消息:
陈耀成导演的纪录片《大同 – 康有为在瑞典》下周将在温哥华放映。放映结束之后,导演会参与现场的问答环节。
时间:3月19日晚7点
地点:1181 Seymour St. 温哥华 Vancity Theatre (更多详情,请查看网站)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旅居纽约的华裔导演陈耀成完成了一部纪录片《大同 – 康有为在瑞典》。这部纪录戏剧片赢得了去年《南方都市报》的年度最佳纪录片。而在今年9月8号,《大同》的补充及延续篇、纪录片《康有为二三事》将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欧洲首映礼。

导演陈耀成在纽约家中接受了我的采访。

导演陈耀成。
导演陈耀成。 © Evans Chan

改良与革命?
做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位人物,康有为在历史书中似乎大多以保皇、守旧这样的形象出现,与他相对应的是梁启超和孙中山这样主张革命的人士。无论是在毛泽东统治下的大陆,还是在孙中山受到尊崇的台湾,人们对于康有为的形象和他对于中国道路的看法都没有一个广泛全面的了解。

陈耀成的两部纪录片《康有为二三事》以及《大同》,则提供了另一个角度让你认识康有为的人生,也认识他的主张。看完颇为震撼。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逃离北京,此后,更遥远地流放到了海外,长达16年。在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游离了欧洲和美国,体察当时欧美的政治和社会,想到如何把这些运用到治理中国上面。他还曾在瑞典住了几年,并买下了一个小岛。

在流亡期间他做的另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继续支持当时的光绪皇帝。他成立了“保皇会”,在世界各地筹募资金。同时撰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大同书》 – 在他死后发表的这部作品,其理想被称为可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之父的傅立叶相媲美。

香港演员廖启智扮演的康有为
香港演员廖启智扮演的康有为 © Evans Chan

在影片中,康有为至死都认定最适合中国的出路是“君主立宪制”。他参照的是英国、日本或是瑞典这样的保留了皇室的国家,他的理由是,皇帝是一个象征,他能起到的是团结各民族的作用,而政府则是仿效西方的现代政体。

他也幻想清末的当政者能够体察民间变革的必须,作出改良,避免流血。而康有为观点中提到的“五族共荣”的概念,其实是他在面对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一种理想设计  – 他所想象的是一幅民族融合共处的景象。1907年6月,满族留学生在东京创办的《大同报》收到反馈。满族统治集团中的青年一起提出了“五族共荣”的概念,等于统一“满、汉、蒙、回、藏“,合五族为一的民族建设思路。这与孙中山在建立民国过程中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样明显汉族中心的民族主义的思维不同。

影片中采访的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德里克表示,如果说孙中山是体制外的革命者的话,那么康有为就是体制内的改革派。

陈耀成强调说,康有为的变革之路没有找到出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清末的慈禧太后没有给变革一个出路,最终酿成了暴力革命。

当然,历史没有按照康有为的设想前行。陈耀成表示,在电影公映之后,曾经有人问他,中国当时是否应该走康有为的变革之路?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应该”“不应该”。陈耀成表示,如果关注历史,你往往会发现“不应该”发生事件的要多于“应该”发生的事件。

但陈耀成也认为,此前我们接触到的文献中强调康有为的保皇、把康有为描绘成一个顽固不堪的人,这是有政治宣传的意味在里面的。

在中国知识界,变革还是革命,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而康有为在现代中国依然具有其意义。

这部影片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述康有为的女儿康同壁。康同壁应该是中国第一位女性主义者。她一生辅佐父亲,保存整理他的遗作,让父亲的主张能够继续存在下去。

许鞍华:这部电影“精彩、创新、勇敢、后现代”
花几年时间拍摄一部关于康有为的电影,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部影片上映之后,包括学者李欧梵等人都给予高度评价。著名导演许鞍华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精彩、创新、勇敢、后现代。

导演陈耀成是一位非常低调电影人,也是位学者型的电影人。他早年的作品包括《错爱》、《浮世恋曲》等都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创新追求。

他说,在2007年,他看到了由汉学家马悦然整理出版的康有为《瑞典游记》。半个多世纪之前,康有为的女儿康同壁把父亲的这部遗作交给了当时在瑞典驻中国大使馆工作的马悦然,或许也无人知晓为什么马先生要等了这么久才出版这本书。

导演陈耀成表示,自己对于清末到民初的中国历史一直感兴趣。他思考的是当年的中国面临的几种可能性;他还称,我们现在说到的“汉人”“汉族”这样的概念,其实是在二十世纪之后才广泛形成的。为什么会这样?

这些都促使他进一步就此作出研究: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如何看我们的过去?当看到康有为的生平时,陈耀成觉得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形成了《大同》这部纪录片的概念。

不过,《大同》并非人们在类似题材中见到的干巴巴的论证或是史料,它有导演一贯的追求的艺术性。它的形式是纪录戏剧片。陈耀成介绍说,因为当时遗留下来的影像资料太少,我们没有办法。

片子从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梦剧》开场,用这部戏剧故事来比喻康有为的追求和他与女儿康同壁的遭遇。而影片的旁白则是旅居瑞典的舞蹈家江青。

陈耀成表示,他把江青的故事放在影片中是为了形成对比。讲述一个世纪三代华人知识分子的流亡。

《大同》在艺术形式上是被评论界称为“纪录戏剧片,Docu-drama”,其中导演使用演员来扮演康有为和康同壁,重现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同时,也有史料照片、有实地采访、有专家学者的分析,呈现形式非常有创意。而影片中能够呈现的对康有为及其政治主张的描述的又是大胆新颖

文章分类:社会艺术与娱乐
标签:

您看到错别字或其他错误了吗? 点击这里!

由于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将无限期关闭评论。 我们的社交网络仍然开放并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