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Radio-Canada/Marie-Sandrine Auger

当你与另一种文化相遇:采访旅法华人作家戴思杰

戴思杰是刚刚结束的第37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之一,也是唯一的华人评委。本台借此机会采访了他。

收听

戴思杰出生于1954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30岁那年到法国留学。他的第一部电影《牛棚》本来应该是由法国投资的西影厂出品,却因为没有通过电影局审查而变成了一部法国片,而他也改变了学成即归国的初衷,留在了法国。如果当年的审查官员高抬贵手,他现在或许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第五代导演的师兄。

自《牛棚》以后,戴思杰的关注点一直是那些身处两种文化之间的人的心态、探索和境遇。他们不一定身在异国,可能是发现了巴尔扎克的四川山村少女,也可能是在法国学了心理分析后回国发展的“狄先生”。但是近几年来他也在思考,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是不是还要继续描写两种文化之间的夹缝人?

提起戴思杰,人们多半立刻会想到《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本小说出版后在大西洋两岸都成为畅销书,改编成电影后也大受欢迎。对于作者本人来说,那是他用法语初试啼声的第一本书,只是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用比较简单的方式讲述出来。更深的文学探索是在这本书以后。但是让他感到迷惑是,尽管他后来的作品的文学价值超出第一本,但是读者最喜爱的始终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在用法语创作多年后,戴思杰现在正在尝试用中文写小说。另外,他正在把好友余华的小说《兄弟》改编成电影剧本。由于题材敏感,改写五稿之后,至今仍然没有通过电影局的审查。他无奈地表示,可能是自己还没有找到个中窍门吧。

另外,他也在为自己的电影寻找加拿大合作伙伴。他坦言并不喜欢做电影节评委,因为电影节有人因获奖而欢喜,也有人空手而归。输赢结果出自评委,而他不喜欢“制造别人的难受”。

采访录音未经戴思杰本人审核。

文章分类:艺术与娱乐
标签:

您看到错别字或其他错误了吗? 点击这里!

由于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将无限期关闭评论。 我们的社交网络仍然开放并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