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裔女作家郑霭玲最近一段时间非常忙碌, 接受媒体的采访,受邀参加图书馆、读书会的活动,而这都是源于她又有一本新书问世。这本书仍然是写华人移民的生活, 但不同的是,只写一个家庭。 这本书的题目就是 Lives of the Family: Stories of Fate & Circumstance. 中文可以译为《一家人的传记-命运与境遇的故事》。
收听郑霭玲现在已经是加拿大的知名作家, 此前她出版的几本书都赢得了热烈的反响和好评,1995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描述她爷爷奶奶的移民生活,书名为The Concubine’s Children(姨太太的儿女),赢得了好几个图书奖, 甚至被列入总督奖的最终候选人名单。之后又采访越南战争中一幅知名照片中的女孩, 记述了那个当年在轰炸中未穿衣服跑到路上的女孩后来在加拿大的生活。四年前又在采访鲁德成等天安门事件当事人的基础上,写出了Eggs on Mao(毛画像上的鸡蛋),那本书引起了一些争论,但使她的名字被更多人所知。最新出版的这本书记述的是一家在渥太华开咖啡馆的早期华人移民家庭的故事。 它既有传奇的色彩,又有感人的细节, 时而令人心碎,时而使人振奋。

郑霭玲对长辈那一代的移民再熟悉不过了,那简直就是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所经历过的模式。他们来到加拿大这个陌生的国家,面临着被排斥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环境,加上语言困难所带来的隔阂,对远在中国的亲人的思念。这一切构成华人移民历史的不可分割的内容,从而也成为加拿大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说:“到加拿大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大部分华工在铁路建成后,都没有回中国,他们用攒下的钱开小生意,大多是洗衣店和咖啡馆、餐馆,这也是整个北美早期华人移民的模式”。至于到哪个城市落脚,那要由多个因素决定。他们不会去特别小的村镇,也不愿都蜂拥到温哥华和多伦多,这样有的就到了渥太华。
渥太华也是郑霭玲出生的地方, 她深知为什么有些来自中国的华人移民,明知在温哥华,多伦多有更多的华人,可却愿意到加拿大东部华人较少的城市落脚,因为这里当年更少种族歧视, 也有更多的生意机会。选择在华人较少的中等城市定居与到温哥华、多伦多那样的大城市相当不一样,一方面,这里没有中国城,不能再讲中文了,你的邻居也不是吃米饭为主了,而是天天吃马铃薯。这种与华人社区的隔离可能不太舒服, 但另一方面能使移民家庭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你和当地人一起去教堂, 即使不能完全听懂牧师的传道,也接受了上帝的存在。孩子则也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例如书中提到曾任加拿大总督的武冰之的父亲,在二次大战香港被日本占领时就来到了渥太华定居。这是很明智的,当时武冰之才3岁, 大多数渥太华的华人也都是住在市中心,但武先生却选择住在近郊的居民区,这也为武冰之后来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在1882年实行了排华法案,直到1943,华人移民很难再去美国。那些在加拿大有亲戚的华人移民就更愿意到加拿大来了。对于很多华人移民来说, 他们都懂得要抓住这个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前行。而书中所记述的开咖啡馆的一家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郑霭玲说:“其实那个时代小镇上的人都熟悉咖啡馆, 店主的孩子经常在店里帮忙,哪怕是中午放学的一会时间, 也要帮忙收拾桌子,烤香肠;而帮助收钱时,因为个子够不到收银机,还要站到一个椅子上。而这就是我要讲的上一代华人的移民故事。但他们的后代大多上了大学,有了专业的工作,从而成了真正的加拿大人”。
由于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将无限期关闭评论。 我们的社交网络仍然开放并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