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毕加索(中)在巴黎。

1920年代,毕加索(中)在巴黎。
Photo Credit: Italy Mystery Modigliani/AP

《无印梁品》郑胜天教授谈温哥华美术馆新展“毕加索:艺术家和他的缪斯们”

温哥华美术馆的夏季特别制作“毕加索:艺术家与他的缪斯们,Picasso: Artist and His Muses”从六月上旬开始展出,将持续至10月2日结束。

作为现代艺术的巨匠,西班牙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 – 1973)的个人生活也非常引人注意。这次展览的四十多件作品中,主题都是关于毕加索横跨近60年的漫长艺术创作生涯中,影响了他,给他带来灵感激情,以及风格变化的六位女士 – 你也可以说她们是毕加索的“女神们”。

picasso muse

《无印梁品》当代艺术风景线环节,郑胜天教授为我们介绍这次的展览,还谈到了毕加索作为西方艺术家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以及与中国、中国艺术家的渊源。

收听

下面是郑胜天教授介绍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关于毕加索的“六位女神
这次展览是关于这六位在毕加索生活中出现过的女士对毕加索创作的影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毕加索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在关于这六位女士形象中的体现。

大家有一种固有印象,就是觉得毕加索风流成性,或是浪荡公子的生活方式。但其实也不完全是,这几位女士和他在一起,都有几年的时间,虽然关系上可能有起有伏,但都对他带来了影响;

毕加索相当大比例的绘画是以这六位女士为模特的。

(《无印梁品》郑胜天教授介绍毕加索与他的缪斯们展览第二部分)

中国收藏家借出两幅作品
温哥华的这次展览中,有两件很重要的作品《两个小孩》(1950)以及《戴帽子的女士》(1965),是从中国万达集团的收藏中借来展出的,这也是中文媒体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一个西方美术馆,为了一位西方艺术家的展览,而向中国收藏家借出作品这也是非常罕见的。

picasso kids

毕加索与自己的作品《两个小孩,1950》。

万达集团收藏了不少名画,其中在 2013年,他们花了2800万美元收购了毕加索的《两个小孩》,这是他与吉洛生的两个孩子,Claude和 Paloma。

Picasso 2

《戴帽子的女人Jacqueline Roque》(1965)。

还有一幅《戴帽子的女人》画的是他的最后一位妻子Jacqueline Roque;

负责万达集团艺术收藏的郭庆祥先生对此非常支持。画作从北京运送到温哥华,保险啊之类的费用都很昂贵,万达集团都给了很大的支持。

毕加索在“红色中国的特殊地位
毕加索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他是现代艺术的领军人物,很多新的风格与流派他都是站在前列,比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也因此他的艺术地位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此外,毕加索非常长寿,活到91岁。他创作期很长。目前看到,他的绘画雕塑流等传下来的作品大约有3万件,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

1949年之后,中国对西方的文化艺术完全排斥,西方的书刊展览都不许在中国展出,西方艺术或是艺术家在中国都不允许宣传了,但是毕加索是个例外。

这可能是由于在二战之后,他受到当时女友朵拉.玛的影响,思想开始左倾,支持西班牙革命,支持东方阵营,甚至还加入了法国共产党。所以,可以说,他在意识形态上是可以被当时的中国接受的。

50年代,中国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大会,主席台上巨大的背景,后来印制成了海报,就是毕加索的“和平鸽”。

中国邮政在50年代先后发行了三次毕加索纪念邮票,这是绝无仅有的 – 中国艺术家中恐怕都没有人享有这样的待遇,更不用说其他外国艺术家了。这令毕加索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更多的精彩故事,请收听《无印梁品》节目第三部分:

毕加索与中国艺术家
真正与毕加索有过一面之缘的中国艺术家只有两位,一位是原中央工艺美院的校长张仃(1917-2010)。

1956年,巴黎世博会召开,邀请了中国,代表团中就有张仃;

在巴黎,著名画家赵无极(1921-2013)牵线,把张仃带到了毕加索在法国南部的画室。张仃送给毕加索一本齐白石的画册做礼物。

而张仃印象最深刻的是,首先,毕加索的个子也不高;第二,这样享誉世界的大画家,画室里面却非常简朴,连沙发都是旧的;

张仃曾盛情邀请毕加索去中国访问,但毕加索却婉拒了 。

第二位与毕加索见面的中国画家是张大千(1899 -1983),而且同样是在 1956年。

当时,张大千临摹的敦煌绘画展在巴黎举行 – 和所有著名艺术家一样,他也想见见毕加索。

张大千与太太以及翻译一起,前往毕加索画室。

两人见面。张大千在他晚年的回忆录中提到,他看到毕加索临摹的5本齐白石画本,但是,这些临摹画册从未有其他人见过。

张大千称,毕加索对他说了如下一段话 – 也是在中国美术史上很著名,但有些人也会存疑的一段话。

毕加索说:”我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习艺术。全世界最好的艺术在中国,我们西方没有艺术。中国第一,日本第二 – 当然日本是从中国学习的,第三是黑人艺术。“

但无论如何,这为中西方艺术交流留下一段有趣的佳话。让我们理解毕加索,以及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家心目的地位。

毕加索的六位女神:

第一位: 佛娜德.奥利维(Fernande Olivier)。她也是一位艺术家,俩人相识于1904年相遇,是她开启了毕加索的粉红时期。据说,油画《亚维农的少女》的其中一人为 Olivier。

第二位:奥佳.可卡洛娃(Olga Khokhlova)。她是一名乌克兰舞蹈家,也是毕加索的第一任妻子,并在1921年生下一子Paulo。他们相识于1917年,到了1930年左右,毕加索与Marie-Thérèse Walter有染,奥佳选择离婚独自抚养儿子。毕加索这段时期的艺术风格倾向新古典主义。

第三位:玛丽-特蕾莎.沃尔特(Marie-Thérèse Walter)。她17岁时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兼情妇,也是毕加索与第一任妻子离婚的直接原因。两人的关系于1936年因毕加索爱上 Dora Maar 而终结。这段时期,毕加索开始向超现实主义转变。

第四位:朵拉.玛(Dora Maar)。朵拉是南斯拉夫女摄影师、画家,与毕加索相恋了八年。她的思维左倾,对毕加索这一时期的政治倾向有相当影响。

第五位:方索瓦.吉洛(Françoise Gilot)是一名法国作家、评论家。1944年至1953年间与毕加索相爱,并生下了Claude 和Paloma。在毕加索一生的女性伴侣中,吉珞特是唯一一个主动离开毕加索的,然后写了那本畅销全世界的《与毕加索共同生活的日子》。

第六位:杰奎琳.洛克(Jacqueline Roque)是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也是陪伴他到去世的人。两人于1961年结婚,毕加索为 Jacqueline 创作了400余幅作品。

zhengshengtian-2 (2)

liang brand banner

文章分类:未分类
标签:

您看到错别字或其他错误了吗? 点击这里!

由于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将无限期关闭评论。 我们的社交网络仍然开放并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