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杀》导演李卓斌,中,与两位主演陈汉娜、李任燊在蒙特利尔奇幻电影节。(Justine)

专访《G杀》导演李卓斌:“带来香港电影新世代”

蒙特利尔的奇幻电影节正在进行中。电影节邀请的唯一华裔制作团队是来自香港的影片《G杀》。

它在今年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六项提名,包括最佳新导演奖和最佳女配角等;也是香港电影协会的年度推荐影片之一。

《G杀》的导演李卓斌,带着两位年轻主演陈汉娜和李任燊来到蒙特利尔,参加了这部电影的加拿大首映,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电影从巴赫G大调大提琴曲的琴声开始,一名男子正在拉琴,镜头回转,一男一女在沙发上做爱…….忽然,一声惨叫,然后一颗人头从窗户里滚了进来。从这宗死尸案,把名校受霸凌的女生、黑白通吃的恶警、亚斯宝加自闭症学生、道貌岸然的教师、来自大陆的妓女、只愿有一个观众的年轻大提琴手、以及一条狗,都在警方的调查中串联了起来。

它以非常独特的手法把很多社会与个人的元素通过G这个字母串联了起来,比如GUN(枪),GENERAL(将军),gonorrhea(淋病)等。

G代表着Generation(时代)

导演李卓斌曾经说,电影告诉大家,现实中,这个城市的一个常态,以及意想不到的变化,人文关怀变得冷漠,伪善的权贵价值观不再稀奇,年轻一代在上一辈的价值观下的矛盾反抗,以及“即使绝望也不要放弃”的信号。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蒋仲宇,他以一种奇特的诗意化的台词,比如《茶花女》的片段,或是非常哲学艺术的独白,来搭配现实世界黑暗丑恶的蒙太奇。

李卓斌表示,初稿只是一个人头,或无头尸的案子,从一个女学生的角度,来说一个香港的故事。

观众在进入电影院之前,很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关于谋杀,性爱,罪案的Cult电影,结果,看完了片子,才会感觉,它带着些伤感 —— 从一个单纯女学生的角度,几乎都是人性的恶,是一个世代面临的现实。

但李卓斌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里面也有人性的善。他不希望讲一个很悲伤的电影。

在评论界口中,这部电影拍摄于香港大规模的雨伞运动之后,正巧赶在这次的“反送中”运动之后放映,里面充满了政治的隐喻。

李卓斌说,拍摄时期,的确是有一种伤感,觉得社会刚经历过一个特别大的运动,但是,两三年过后发现,什么也没有改变。

他解释说:“我以前和一位台湾前辈讨论过一个问题。他问,是正能量的人更容易感到希望,还是负能量的人更能够感受到希望?很多人都觉得正能量的人更能够感受到希望。但是,我和他都觉得,是负能量的人更能够感受到希望 —— 因为我们本来已经就在黑暗中了,看到一点光,我们就会一直向着光走。”也因此,这部电影其实是有带着希望的。

至于人们对影片中各种政治隐喻的猜测,李卓斌说,随他们去说吧,我不作评论就是。

《G杀》剧照。

电影节的主题:愤怒与恐惧

其实,今年的奇幻电影节中,愤怒恐惧似乎成了一个主题 – 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也在银幕上有鲜明的反应。

电影节的组织者说,上一次我们看到如此多的愤怒还是在布什911以及伊拉克战争时期。

这部电影是从香港“首部影片计划”中脱颖而出,得到香港政府资助而拍摄的。成片显示出导演在电影语言叙述、剪辑等方面都非常成熟。

李卓斌认为那就是他一开始就追求的,带来香港电影新时代的感觉。

收听

RCI

文章分类:艺术与娱乐
标签:

您看到错别字或其他错误了吗? 点击这里!

由于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将无限期关闭评论。 我们的社交网络仍然开放并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