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加拿大找接触流行病毒最多的人,前无国界医生主席、魁北克省华裔儿科医生廖满嫦肯定是其中之一。她自1996年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后,足迹遍及西非、南亚、中东和海地,在多次流行病疫情中身处一线,直到去年九月回到蒙特利尔市。星期四(9月3日)新冠疫情国际调查正式启动,她是调查委员会的十一名成员之一。
廖满嫦本星期接受了Radio-Canada的采访,谈她对新冠疫情和加拿大抗疫政策的看法。
抗疫是对耐力和毅力的考验
新冠疫情在加拿大爆发是在三月份,到现在已经半年了。多少人在盼着它赶快过去,让生活恢复正常。但是廖满嫦说,流行病不会在人们希望的时候消失。与病毒对抗是一场对耐力和毅力的考验。和今年春天相比,现在的疫情相对平稳。但这是病毒的两波攻势之间的“波谷”,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期总结第一波疫情的经验教训,为下一个波峰的到来做准备。

廖满嫦在埃博拉疫区。(CP/P.K. Lee)
这位与各种病毒缠斗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医生说,抗疫同时也是在学习谦卑,“我们唯一能肯定的事,就是我们心里没底。”
第一波疫情的经验教训
廖满嫦说,疫情爆发时,应该建立起一个可以快速反应的、和太平时期的决策机制不同的决策平台,以便能够迅速做出决定,并根据形势发展迅速调整决定。决策的迅速和灵活是避免被疫情牵着鼻子走的关键。同样一项措施,提前或拖延一个星期出台,差别非常大。她认为加拿大在疫情初期做得不够好,“没有一条决策快速通道”。
另外,要取得公众的信任,传递的信息应该保持一致性。她举例说,在第一波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公共卫生官员先是说戴口罩没有用,后来又180度大转弯。她认为,这是因为在疫情初期,政府同时还面临个人防护用品不足的问题。
这就牵涉到信息的透明性。或者说,对公众说实话。她说,海地霍乱,西非埃博拉,以及这一次的新冠肺炎,都证明了向公众传递信息时说实话的重要性。你把实情说出来,告诉大家现在防护用品不足,需要优先供应某些群体,公众会理解的。
抗疫的死角
廖满嫦认为,15-39岁年龄段是抗疫的“死角”之一。这个群体在第一波疫情中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解封后,他们的行为方式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他们在感染后多半症状轻微,因此更加危险。
她说,流行病通常都有一个“无声传播”的阶段。然后病毒突然大举攻击另一个群体。“它们是无情的。只要发现一个薄弱环节,它们就会发起进攻,击碎它。”老人院就曾经是这样一个薄弱环节。但是廖满嫦说,难民,宗教团体,原住民社区,都是需要加强防守的地方。
边境不可能永远关闭,再来一次全面停工停课并不现实,疫苗即使问世,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立刻人人有份。廖满嫦说,防止感染人数暴增的关键,还是在于各省的病毒检测能力和追踪感染链的能力。现在应该抓紧时间调整政策,调集物资,为病例激增的情况做好准备。
魁北克人的骄傲
廖满嫦的父母在1951年从广东台山移民到加拿大。他们在魁北克城开的餐馆是当地最早的中餐馆之一。今年55岁的廖满嫦在这里出生长大,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医学院毕业,是魁北克人的骄傲。
她是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2015年全球百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但是她自认是个各方面都很普通的人。“我没当上大教授,也没能搞科研。我就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做了一份合格的工作。”
(Radio-Canada, Ahmed Kouaou)
相关链接
由于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将无限期关闭评论。 我们的社交网络仍然开放并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