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嘉宾多伦多瑞尔讯大学心理学教授杨丽霞,以及西部温哥华的华人社会活动人士袁薇女士。
加拿大第二波疫情可谓来势汹汹,最大省份安大略省的新感染病例本周创下新高,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第一波。
现在,加拿大社区又重新回到严格社区隔离的状况。尽管加拿大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经开始,但现实是,真正距离加拿大人普遍接种疫苗达到群体免疫,可能还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那么,如果度过这段加长版的新冠疫情隔离期?今天的节目中,我们采访了两位相关人士,希望给大家一些启示与建议。
受访嘉宾多伦多瑞尔讯大学心理学教授杨丽霞,以及西部温哥华的华人社会活动人士袁薇女士。
欢迎收听:
加长版隔离令人变得麻木、松懈
根据一项最新民调,加拿大人更加担心自己在漫长疫情期的精神健康。杨丽霞教授表示,现在的状况是,经过了近一年的隔离期之后,民众开始出现了麻木的情绪。
她表示,包括自己在内都是开始感到麻木,感到了松懈,甚至觉得这可能会成为生活的常态,而焦虑、抑郁失眠的人更多了起来。
这一段时间,新闻媒体曝光十几位政客,还有专业的医生等都不顾政府新冠疫情的旅行建议,出国度假或处理私人事务。尽管他们在不同程度受到了惩戒,但依然无法平息大家的批评。
杨丽霞教授表示,其实不仅仅是政客,普通人也对于这个疫情期的隔离措施感到麻木厌倦。
根据一项调查,有48%的加拿大人不同程度违反了社交集会规定,在假日看望了亲朋。

加拿大温哥华地区华裔社区活跃人士袁薇女士。(本人提供)
袁薇女士在这个疫情期经历了特别的感情煎熬,她的母亲在三月底突然去世,因为新冠疫情原因,她无法回去料理后事,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所以,她看到政客们海外旅行的新闻,非常生气。她表示,自己最初听到这个新闻,非常震惊,因为他们是制定政策的人,你告诉选民应该怎么做,自己却做另一套。这是伪君子。
她特别提到一线的医护人员过去十个月的艰难工作。
不过,她也认为,加拿大目前的政策有很多不清晰、误导的部分。比如这些政客中也有人是因为家人病重,从人道主义的立场,那是可以原谅的。
但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有更清晰的指南,可操作性,以及惩罚措施。

多伦多怀雅逊大学心理学教授杨丽霞。(RCI)
如何度过漫长隔离期?
人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与人的交流,需要社交活动。过去一年的隔离,很多之前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社交活动也变成了奢望,比如去餐馆,或仅仅是看场电影。而更多的人在加长版的隔离中感到沮丧孤单,进而抑郁。
杨丽霞教授表示,她的建议是多与人沟通,和家人和朋友的线上交流也是一种方式。
她也建议大家使用ABCDE情伤自助的办法来缓解压力,如果一定无法减轻压力,需要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而袁薇女士觉得,最重要是保持乐观的心态,让自己忙碌起来,比如她继续在线上参加社区的活动,也积极参与为新冠疫情筹款等。
她还觉得,也可以在疫情期找到一些生活的小乐趣,比如烹饪啊,比如看一些以前错过的电影等等,就是要坚信,疫情总会过去。
杨丽霞教授还认为,抗击新冠疫情,从可见的部分来看,我们已经打了半场。她说,应该从更积极的方面来看。比如和去年三月份相比,我们对病毒有了更深的了解,各类疫苗出现了,而且加拿大政府的政策,包括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也在进行中了。目前的疫情可能更恶劣,但是我们的装备更强了。
杨丽霞教授目前与纪念大学的传染病学教授王培忠等学者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新冠病毒疫情对北美华人影响的大型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第二波新冠疫情对华人的影响,包括华人对疫情的态度,认知,行为防范,和心理反应。研究结果将帮助北美华人更有效地应对疫情并减少疫情的影响,也有助于公共卫生机构对华人社区提供更好的支持。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入下面这个网站参与:
由于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将无限期关闭评论。 我们的社交网络仍然开放并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