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蜜齿湖
在加拿大,如果你在咖啡馆、酒吧或饭馆听到一伙人脸红脖子粗地讨论宪法,那一定是在魁北克省。经常有人对此表示头大。但是也有人离开魁省后,最想念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政治气氛。
魁北克人的宪法热情来自这样一个事实:魁北克是加拿大唯一没有在宪法上签字的省份。想想看,魁北克人在加拿大军队里当兵,在奥运会上代表加拿大拿奖牌,在联邦政府做总理做部长做反对党,从宪法意义上讲却不属于联邦大家庭,是不是有些古怪?
加拿大宪法制订之初,修改宪法仍需英国议会通过。收回修宪权的谈判一波三折。倒不是英国人不肯放手,而是因为联邦政府需要和各省达成一致。在习惯了中央集权的人看来,加拿大联邦就像个初级合作社,还总有几家三心二意的。终于在1981年11月的“长刀之夜”(加拿大版的,不是希特勒的人头落地版),联邦总理特鲁多和各英语省份领导人背着魁北克代表达成了协议,次年通过了宪法案。被排除在外的魁北克省成为宪法孤儿。
几年后,加拿大联邦和魁北克政坛上各自换了一拨人马。在联邦政府那边,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始终对当初在魁北克省背后耍“政治长刀”的做法有点愧疚。而魁北克省这边适逢反独立的魁北克自由党执政。双方都希望魁北克回归宪法。省总理布拉萨竞选时的承诺之一是要让魁北克作为一个“特殊社会”(distinct society) 被加拿大联邦其它成员承认。这个要求,以及其它几项魁北克人签署宪法的先决条件,被写进了“蜜齿湖协议”(Meech Lake Accord)。蜜齿湖离首都渥太华不远,当时的联邦总理马尔罗尼在湖畔有一栋别墅。1987年4月,十省总理从这里把协议带回各自的省议会去投票,相约三年后再见。
“Distinct Society”的特殊之处在于魁北克不同于其它省的语言和文化。布拉萨提出这个说法,主要是想以维护语言文化的保障使魁北克人安心做加拿大人,从而维护联邦的完整。魁北克独立运动由来已久,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实际上是“文化独立派”。只要能在英语的汪洋大海中护住自己的文化小岛,他们其实并不介意留在联邦内。几乎我所有的魁北克朋友都属于这一类。我私下里称他们是“蜜齿湖主义者”。可以想见,如果协议通过,也许加拿大政治版图会从此改写。
但是这个协议自成形之日起就树敌无数。铁腕前总理特鲁多反对它,指责马尔罗尼懦弱,向省级政府让权太多。一些英语省份反对它:凭什么你魁北克就比我们特殊呢?魁北克的铁血独立派也反对它,因为协议的条件离他们的要求尚远,而且引诱一部分不那么铁血的人放弃独立大业。
不过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曼尼托巴省的印第安人议员艾利加.哈勃。协议必须得到全体议员赞成才能通过。哈勃对蜜齿湖协议把原住民排除在外非常不满。1990年6月22日,通过协议期限前的最后一天,哈勃手持一根鹰羽毛来到议会,投下了否决票,从此作为蜜齿湖协议的杀手在加拿大政坛留名。本来就不积极的纽芬兰省总理韦尔斯顺坡下驴,立刻宣布取消议会投票。协议就此一命呜呼。这对一直努力到最后一刻的马尔罗尼和布拉萨,对魁北克人和联邦体制,都是沉重的打击。两天后正值魁北克省庆日,一个记者写道,蓝白百合花旗在蒙特利尔街道上汇成海洋,人们情绪激愤。布拉萨如果不是自由党人的话,他完全可以趁势宣布独立。
蜜齿湖协议的夭折影响深远,催生了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出现。那一年,反对蜜齿湖协议的克雷蒂安成为自由党领导人,踏上了总理宝座的第一级台阶。布沙尔叛出保守党师门,组建以独立为宗旨的魁北克党团,后来当选为魁北克省总理。联邦派险些落败的1995年魁北克独立公投,其实也是蜜齿湖的产儿。
但是20年来的社会进步毕竟使蜜齿湖协议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象征。魁北克省现在的权限,例如另行接收移民,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当年大多了。魁北克党团,一个主张分离出联邦的政党曾经在联邦议会占有48个议席,不太合逻辑,却使联邦体制显得比较老好可亲。蜜齿湖协议提出“特殊社会”曾使一多半加拿大人跳了起来,但是2006年总理哈珀宣布魁北克是一个“Nation”,其它省份却见怪不怪了。
魁北克省独立派势力虽然减弱,但远没有寿终正寝。好在这场英法战争没有硝烟,在闹过独立的亚非拉移民看来,恐怕是温良恭俭让得不象话。想象一下,如果哈马斯进了以色列议会做反对党,每天干的不是发射火箭弹,而是向总理发射唇枪舌剑,而以色列政府对加沙的封锁只是想方设法不让阿巴斯赢得巴勒斯坦的立国公投… … 以此类推,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