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xujnd-small-banner-1

艾凡杰丽娜的故乡

几年前在新斯科舍省沃夫维尔市出差时,顺带参观了附近的阿卡迪亚纪念馆和过去阿卡迪亚人生活过的地区。这里地处芬迪湾南岸的安纳波利斯河谷,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谷沿岸是加拿大主要苹果产地之一。

null
安纳波利斯罗亚尔的安妮堡遗迹。阿卡迪亚人曾经在这里定居。战略地位的重要导致争战激烈。十七到十八世纪这个要塞在英法军队之间七次易手。1710年英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吴薇摄影)

阿卡迪亚人的祖先来自法国,十七世纪陆续迁居北美大陆东海岸。和魁北克省法裔不同的是,他们并不眷恋故国,自称阿卡迪亚人。几代人之后,他们身上留下的法国印记仅剩天主教和变了口音的法语。在英法对北美殖民地的长期争夺中,他们并不偏向法国,却也不肯效忠英国,只想恪守中立祖训,继续过日出而作、春种秋收的农家日子。但是生逢乱世,左有虎,右有豹,一只小山羊夹在中间,偏又守着一块水草丰美的好地,中立谈何容易?

经常和“阿卡迪亚”这个词连在一起的是“大遣送”。从1754年到1763年间,英国军队把上万阿卡迪亚人赶出家园,分批用船遣送到北美其它英属殖民地和欧洲。这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从此以后,“阿卡迪亚”这个名字从地图上消失,成为阿卡迪亚人心中没有疆土的祖国。

沃夫维尔城外的格朗普雷,是两百多年前大遣送的地点之一。现在这里被列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迹,有一个阿卡迪亚纪念馆。

null
格朗普雷的阿卡迪亚纪念馆 。(吴薇摄影)

纪念馆前面的雕塑是艾凡杰丽娜,她是阿卡迪亚人的阿诗玛。 这个传奇女子的形象首先是由美国诗人朗费罗在他的长诗 « 艾凡杰丽娜 »(又译“伊凡吉林”)中塑造的。故事开始时,农家女艾凡杰丽娜正准备做新娘。但是大遣送开始了,英国人在婚礼前夕来到她的村庄。她的未婚夫先于她被送走。此后二十年里,她走遍美国各州,寻找失散的爱人。

最后艾凡杰丽娜终于找到了病重垂死的未婚夫,让他在自己怀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如果说这个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的女主人公纯属虚构,诗中详细描写的一夜之间失去家园的苦难却是长存民族记忆的历史。阿卡迪亚人并不介意朗费罗是英人后裔,把艾凡杰丽娜奉为阿卡迪亚之魂。朗费罗之后,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歌曲等创作无数。现在加东地区和美国各州,有阿卡迪亚人聚居的地方,一定有以她命名的学校、团体和商家。

“格朗普雷”的意思是“大草地”。这里的土地平坦而肥沃。纪念馆周围是上好的牧区和农田。阿卡迪亚人自1682年起在这里定居,直到1755年遭遣送。他们不爱征战, 却是筑坝造田的好手。他们筑起的防波堤既能挡潮汐又能排积水,几十年间把低洼的滩地改造成了千顷良田。

null
筑坝的阿卡迪亚人。图片来源:加拿大政府档案

横贯堤坝有一条暗沟用来排水。潮水不会顺沟倒灌的秘诀是暗沟外口的挡板。它在涨潮时会被潮水的力量推落,挡住沟口,退潮时沟内积水却会把它冲开。筑坝是集体工程,修建时固然需要大量劳力,完工后还要勤于修补,否则一旦决口,堤坝内的土地至少两年没有收成。曾有报道说人民公社解散后,水利维修成了问题。阿卡迪亚人那时并没有生产队合作社之类的组织,这修水利的集体劳动各家是如何协调的呢?可惜没有这方面的记述。

八年大遣送使阿卡迪亚人流散四方,沦为异乡饥民。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逃进密林,躲过搜捕或得到印第安人的收留。还有一些人流浪多年后又辗转回到家乡。新斯科舍的阿卡迪亚人现在多半生活在该省西岸,这一带因此被称作阿卡迪亚海岸。他们是阿卡迪亚文化最顽强的守护者。另外据统计,北至加拿大纽芬兰,南至加勒比海国家,世界各地还有大约一百万阿卡迪亚人后裔。大遣送两个多世纪后,他们大多融入了当地社会,只有勒布朗、阿森诺等姓氏才会让人们想起他们的阿卡迪亚血缘。

null
沃夫维尔的阿卡迪亚大学。这里的中国留学生不少。(吴薇摄影)

另一个阿卡迪亚人在加拿大的主要聚居地是新不伦瑞克省东北部的阿卡迪亚半岛。五年一届的阿卡迪亚国际大会八月份在这里举行。2003年12月,加拿大政府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名义发布一项公告,“承认”(recognize)大遣送给阿卡迪亚人造成的苦难,并把7月28日定为大遣送纪念日。